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

低調手藝翰林所

阿伯很低調,我時常在這條路上穿梭,也很少看見阿伯的身影,這次能順利拜訪還是透過在這附近長大的曾大姐引介,這位阿伯剛好認識爺爺爸爸,才答應讓我拍照。

阿伯工作的身影
阿伯很小心的說著,這種紙厝「翰林所」,是中元普渡時燒給普渡公祖的,意思是提供古代文人雅士,官宦賢達暫時寄居的場所。而中國古代的翰林院,在是從唐朝開始設立的,開始是主要收集各類文學、醫卜、方伎、書畫方面的人才,會有這樣的說詞用法應該是由此延伸。 

桌上放有糊紙厝需要的工具、紙張和糨糊,以前阿伯還會自己劈竹子,骨架上放著一把木尺度量用,竹子與竹子之間的固定是用塑膠紙抹上糨糊,只見阿伯手法俐落,一下比對竹子需要的長度,刀子一削纏上塑膠紙抹上糨糊,就完成了骨架。

工具桌
紙張
骨架
糊紙厝這項技藝是從他的阿公開始,再傳給他的阿爸,後來到阿伯的手上。當時家裡兄弟年紀大的唸書去,小的還太小,就屬他剛好。紙厝上的「翰林所」也是阿伯自己寫的,小時候被阿爸要求要學習書法,櫃子或門聯都可以看見阿伯的墨寶。  
阿伯墨寶

阿伯說阿公有交代,糊紙厝這項技藝只能傳給兒子,不過阿伯的兒子現在都各自有自己的發展,所以即使阿伯現在已經70幾歲了,還繼續工作著,他說只要在地的鄰居鄉親有下訂,他就會繼續做。

利落的手法
面對手上有這樣功夫的長者,可能他們小時候正在學習的那段時間,應該都很辛苦,能夠謹記著阿公阿爸的交代,隨著時間堅持到現在,心裡羨慕著也欽佩著。 


完成品




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

轉角遇到有緣佛像雕刻


在順哥家來來去去,未曾發現在這附近有間佛像雕刻百貨,有一次拿著仙草要來找順哥,他說他在他家附近吃飯,叫我過去坐坐。  

就在下一個路口轉彎,走幾步路就看到工廠廠房。老闆姓張,燒得一手好菜,覺得有趣,工作區桌上擺滿木刻神像和工具,這附近宮廟林立,能發現這樣的工廠,真的很剛好。
國寶級木頭神像 
工具桌
一張用來擺滿神像成品的神明桌,被大哥發現上面刻著大伯的名字,趕緊呼喚我過去瞧瞧,上面刻著的是我爺爺和爸爸他們四個兄弟的名字,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附近的北極宮汰換的,最早只有他們五個名字,新做好的桌子現在已經超過20個人名了。
熟悉的名字
張老闆說當初廟宇汰換時,他把舊的桌子收回整理過放在工廠使用,就是這麼巧,被我碰上了。昨天下午和大伯提起這件事,大伯說他也去買過聖母的帽子,還講了一段當初寄附神明桌的緣由。 

工廠裡的師傅正在小心翼翼地整理為一座30年的老神轎補土底;老闆娘負責繡莊,例如廟宇神佛相關的布幔、桌巾、令旗、八仙彩等刺繡用品;桌上擺放著即將雕刻的木頭,成為神像前會經歷粗胚-開面-修光-細路這四個過程。

張老闆感嘆著,現在的師傅都已經有年紀了工資又高,目前幾乎找不到學徒肯學,未來的台灣有好幾種行業將會在10年後產生人力斷層,例如裝潢、雕刻、土水、版模、水電等.....只專注在價格上的客人大部份都會選擇往中國下單,萬一成品有問題,常常無法找到源頭,最後不了了之。 

整理神轎
布幔
繡莊一隅
即將成為神像的木頭

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

無聊的仙化伯好會畫

[無聊的仙化伯好會畫]

會知道仙化伯是2014年的小搖滾結緣的,當時聽聞大哥說我們在地有位阿伯很會畫畫,於是我們前去拜訪,並在小搖滾現場展示他的作品。

仙化伯現在已經80幾歲了,在12年前是因為看到報紙上的一張照片萌生畫畫的想法,從鉛筆、原子筆開始,嘗試過水彩,一直到現在的油畫,取材的來源有報紙圖片、日曆風情照、更多的是那些經歷過的生活經驗與回憶。  
最初的畫
最初的畫

仙化伯小時候跟著兄長一起出海捕魚,後來也在農田裡耕種過,對於漁船出海作業以及農田節氣耕作的情景的很熟悉, 在他的身上可以同時看見漁夫和農夫的影子,從作品裡的交通工具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時的變化。

農具
家裡的田
載具的變化-腳踏車
載具的變化-摩托車
載具的變化-動力三輪車

現在的蚵寮漁港已經看不到捕烏魚的場景了,以前的赤崁沙灘也不見了,那是我騎腳踏車摔車犁田野要去玩的沙灘!而我卻還能在先化伯的畫布上看他將整個捕烏魚的過程,像是動畫般一幕幕地呈現在一張張的畫布上。捕烏魚靠的是團隊,兩艘船出海,回來時就在岸邊已搭起的藏仔寮整理烏魚,先是將收獲的烏魚煮一頓新鮮慰勞大家,接著分公母,取烏魚卵,再送到市場販售。
藏仔寮的生活
烏魚船作業
烏魚船作業
滿載而歸


去找仙化伯那天,看他坐在家裡編織著籃子,在聊天的時候中,仙化伯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「啊就無聊啊~所以有時間就在厝裡變工藝~」他的手藝從平面繪畫發展到立體,用紙漿+糨糊做成漁具農具的縮小版,用綑繩編織成籃簍很多東西現在都看不到也難買到,他說做出縮小版更可以讓人家體會早期漁村農村做事的生活場景。
編織器皿
縮小版膠筏作業 
作品一覽
無聊變工藝的仙化伯

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

港邊才是野棧打拼的所在

認識棧長的時候,我正在為上班族的工作感到倦怠,整理三合院的想法正在此時醞釀,偶然在市區的某個場合向棧長要了名片,熟悉的街道地址,發現我們原來是鄉親,知道他幾乎每天要往返市區工作送貨,那時候還不是很熟,不過總算知道蚵寮不再只有親戚同學,現在還多了會煮咖啡的朋友!
工作時的棧長,不能拍到正面

野棧第一代
2011年底棧長從街頭轉戰魚市場承租攤位營業,手工打造很有他個人風格的咖啡吧台區,動線規劃,工具改造,都是自己來,而且幾乎天天都會被問到的為什麼要在漁港內開咖啡店?他有一套自己的分析和觀察,但是基本的理由很簡單,可以自己來問他!

阿母常常和我來魚市場
我開始很常在吧台流連,幫忙寫看板,很多整理三合院的想法會和棧長討論,三合院差一點也變成了咖啡小舖!三合院整理好之後,野棧咖啡就成為我帶朋友遊覽漁港會駐足的一個定點,推薦的菜色是外帶生魚片搭配冰釀耶加!
幫忙手寫的看板

2013年魚市場大樓改建,因為攤位處也在改建的範圍內,於是野棧第一代走入歷史,換上擂台的是貨櫃式二代野棧,將第一代野棧的吧台木料回收改造,可以繼續在貨櫃裡延續。小搖滾宣傳期間,熱情的貼滿海報,樂團朋友都在問那傳說中的10號會出現嗎?

吧台施工
小搖滾宣傳海報
受訪場景

2015年最近魚市場又再做整理,原本不見天日的貨櫃野棧,終於可以搬到戶外,在眾多海鮮漁產攤位中獨樹一格,矗立在港邊。
烈日下,棧長的一群兄弟士官長工班正在趕著工作進度,完工的日期未定,但是未來的野棧將更有海味,期待。
海鮮漁產臨時攤位區

不能拍到正面的棧長
烈日下 
期待港邊的野棧

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

漁村土製生活智慧王-大伯


一直以來印象中的大伯,就是眼神若有所思,話卻不多。 每回到大伯家裡坐坐,也是閒聊幾句大家就開始看著電視。回來以後我喜歡和他去漁港,看他穿梭在魚市,和其他同業談論著今日的漁獲量。漸漸地我開始發現從船長退休後的大伯有不為人知的興趣,時常在早上聽見院子傳來敲敲打打的聲音,有時打磨,有時鑽洞,幾天不在又有新的東西出現。而且其實和他聊天並不容易,大伯說話常常夾雜著俚語,也有一些反話,聽的懂就很愛和他答嘴鼓,聽不懂會覺得這個阿伯很盧。

看看他的工具風格就知道,沒在跟你開玩笑,鋼筋當握把,水管當重鎚,日常取材絕不馬虎。
  

當我決定回來之後,原本只是在一旁催促我進度的大伯,也幫我設計起了招牌。他先用毛筆在浮球上寫上「有寮三合院」,之後用鑽頭在字上鑽洞,最後裝上電燈。也是從這時候開始,我知道他的毛筆字有他特有的風格!


喜歡大伯的毛筆字,長年在海上作業,有他這個歲數的生活歷練在裡面,他常說他當兵的時候都用十行紙寫家書寄回來,可是他現在都寫在日曆紙上,他不只幫我寫了有寮三合院,連蚵寮漁村小搖滾的標準字也貢獻了!


他把這個浮球切開,蓋子當成底座,變成一個容器,放筆當花器。另外的胡瓜也是同樣的工法,也繪製上了屬於他特有風格的文字和圖樣。

對椅子的處理,大伯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,先在木椅的四周打洞,利用塑膠扁繩重新編織椅面。再來就是把壞掉的電動按摩椅全部支解,拆掉馬達後,在骨架上堆疊泡棉,最後覆蓋沙發坐墊。
大伯的材料都是日常身邊的東西,玻璃纖維的水箱變成了桌子,覺得要有門比較整齊,不到一個早上,就已經完成了!他覺得自己自己動手最能符合自己的需求,有工具有材料有時間,都比花錢買的好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