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

低調手藝翰林所

阿伯很低調,我時常在這條路上穿梭,也很少看見阿伯的身影,這次能順利拜訪還是透過在這附近長大的曾大姐引介,這位阿伯剛好認識爺爺爸爸,才答應讓我拍照。

阿伯工作的身影
阿伯很小心的說著,這種紙厝「翰林所」,是中元普渡時燒給普渡公祖的,意思是提供古代文人雅士,官宦賢達暫時寄居的場所。而中國古代的翰林院,在是從唐朝開始設立的,開始是主要收集各類文學、醫卜、方伎、書畫方面的人才,會有這樣的說詞用法應該是由此延伸。 

桌上放有糊紙厝需要的工具、紙張和糨糊,以前阿伯還會自己劈竹子,骨架上放著一把木尺度量用,竹子與竹子之間的固定是用塑膠紙抹上糨糊,只見阿伯手法俐落,一下比對竹子需要的長度,刀子一削纏上塑膠紙抹上糨糊,就完成了骨架。

工具桌
紙張
骨架
糊紙厝這項技藝是從他的阿公開始,再傳給他的阿爸,後來到阿伯的手上。當時家裡兄弟年紀大的唸書去,小的還太小,就屬他剛好。紙厝上的「翰林所」也是阿伯自己寫的,小時候被阿爸要求要學習書法,櫃子或門聯都可以看見阿伯的墨寶。  
阿伯墨寶

阿伯說阿公有交代,糊紙厝這項技藝只能傳給兒子,不過阿伯的兒子現在都各自有自己的發展,所以即使阿伯現在已經70幾歲了,還繼續工作著,他說只要在地的鄰居鄉親有下訂,他就會繼續做。

利落的手法
面對手上有這樣功夫的長者,可能他們小時候正在學習的那段時間,應該都很辛苦,能夠謹記著阿公阿爸的交代,隨著時間堅持到現在,心裡羨慕著也欽佩著。 


完成品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